如何引進豇豆新品種? 豇豆種植技術與制種方法詳解
長豇豆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富含粗纖維、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鐵、磷、鈣等元素,且適應性強,栽培范圍廣,是我國夏秋季節主要蔬菜之一。我國是長豇豆次生起源中心,栽培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擁有種質資源近千份,在育種方面也取得了很大進展。由于優良新品種的不斷推廣,以及育苗移栽、地膜覆蓋、溫室大棚等技術的廣泛應用,長豇豆品質和產量有了較大提高。近年來,脫水、速凍、腌漬長豇豆等加工業的發展和出口有了長足發展,為適應國內外需要,我國長豇豆的生產規模將有望持續增長。
一、新品種及主要種植區
1、長豇豆新品種研究現狀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廣泛的長豇豆種質資源,在育種方面成果顯著。目前全國推廣面積較大的品種主要有:深綠莢豇豆浙綠1號、浙綠2號等,矮生長豇豆品種之豇矮蔓1號、浙翠無架、美國無架等,適應冬季設施栽培的極早熟品種或矮生型早熟品種,如之豇特早30、之豇矮蔓1號、長豇3號等,出干率高、適宜脫水加工的綠莢品種綠冠1號、浙翠2號、高產2號等,秋季專用品種秋豇512、紫秋豇6號等。
2、主要種植區狀況
在我國長豇豆種植分布面積廣,除青海和西藏外,全國各省市區均有種植。近年來,我國長豇豆種植面積維持在33萬公頃以上。河北、河南、江蘇、浙江、安徽、四川、重慶、湖北、湖南、廣西等地每年栽培面積超過1萬公頃,并形成了浙江麗水、江西豐城、湖北雙柳等面積超過1000公頃的大型專業化長豇豆生產基地。每1公頃產量以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等華北地區最高,正常年份在30t以上;其次為東北地區,接近30t;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等地也在20t以上。
二、制種概況
1、制種基地區域分布
我國長豇豆種子生產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區,根據地理位置大致可劃分為4大產區。
(1)東北產區 包括東北三省和內蒙古的部分地區,是我國最大的長豇豆良種繁育區,其發展較早,生產技術和配套設施較為成熟,產業化水平較高。該地區夏季溫度高,光照充足,雨量少,較適宜于長豇豆的生長,遼寧、吉林等地區長豇豆單位面積種子產量居全國前列。目前有許多研究所和種子生產企業在東北建有繁種基地。
(2)華北產區 主要包括河南、河北、安徽、山東等省市區。該地區長豇豆種植面積較大,對種子的需求量也較多。但近年來由于連作障礙等多方面原因種子單產下降,制種農戶效益不佳,生產面積呈下滑趨勢。
(3)西北產區 以寧夏、甘肅、新疆等省份為主。該地區氣候干燥,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而且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豐富,對建立長豇豆良種繁育基地極為有利,平均制種產量120kg/667平方米。近幾年,南方許多長豇豆種子經銷商瞄準了西北地區的這些有利條件,相繼在該地區建立了大型良種繁育基地,因此西北產區長豇豆種子生產面積發展迅速。
(4)南方產區 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區也有長豇豆種子生產基地的零星分布。南方產區由于夏季種子成熟期高溫多雨,種子產量低,色澤差,品質較低,因此更宜于秋季繁種,產量75-150kg/667平方米。
2、制種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主要問題
a、良種覆蓋率偏低,農家品種繁多。農家品種在生產中仍占一定比例,這些品種效益較低,如山東省地方品種資源有100余份,平均產量僅為12.7t/公頃。
b、許多種植戶仍采用自留種,制種技術不規范,沒有相應的提純復壯措施,從而因機械混雜、生物學混雜或自然變異等原因,導致品種種性退化,種子質量不高,影響了長豇豆產量。
c、長豇豆屬于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管理部門對長豇豆品種管理較主要農作物松散,造成品種多亂雜。
d、雖然各地也形成了一些上規模的蔬菜種子生產基地,但長豇豆良種專業化生產基地較少。一些組織長豇豆種子生產的經營企業科研能力薄弱,良種繁育技術不高,對生產管理人員缺乏必要的技術培訓,種子生產和采后加工、檢驗、貯藏等技術和設施達不到規范化標準,從而造成種子來源混亂,品質下降。
(2)應對措施
a、推進長豇豆良種生產區域化、標準化。
b、走研發、繁育和推廣結合的路子。
三、長豇豆制種技術
長豇豆的花為兩性花,花器緊密,天然異交率低于5%,屬嚴格的白花授粉植物,人工雜交困難,成本較高,通常利用常規品種。長豇豆雖然異交率低,但由于開花時昆蟲可以傳粉,經多代留種后種性會發生退化,因此有必要進行品種的提純。
1、播種及苗期管理
長豇豆制種基地應選在土壤質地疏松肥沃、土層深厚、光照充足的砂壤土區域。避免重茬和鹽堿地、土質粘重的地塊。原種和良種制種田分別應設100m和50m隔離帶,隔離區內不要有其他長豇豆品種或與長豇豆間可交配結實的植物類型。播種前要施足底肥,以腐熟的有機肥為主,如667平方米施腐熟的農家肥2000-3000kg、過磷酸鈣30-40kg。視墑情可提前3-7天澆1次透水,待地面稍干后播種。
制種多采用春播夏收,露地直播的方式。播種期為10cm地溫穩定在10℃以上時,華北地區為4月下旬到5月上旬,長江流域為4月中旬以后,各地區應根據當地的氣象資料確定播種時間。也可采用3月中下旬利用拱棚育苗移栽,以提早結莢。對于某些晚熟品種,育苗移栽可避開盛夏高溫天氣,延長結莢時間,提高種子品質,長江以南地區還可以在7月中下旬利用夏季收獲的原種進行夏秋季加代擴繁。種子要選擇籽粒飽滿、有光澤、無病蟲害和損傷的原種,剔除外部性狀與該品種特征不符的混雜種子。播種方式可采用溝穴點播,穴深4-5cm,行距60-66cm,株距20-25cm,每穴點播3-5粒,用種量為1kg/667平方米左右。播后覆土3-4cm,并稍加鎮壓。
幼苗長至2-3片真葉時及時查苗,淘汰病弱小苗和非典型苗,整穴缺苗要進行補苗,保證每穴留2株苗。長豇豆田間肥水管理原則為先抑后促,苗期至第一花穗采收前以抑為主,少澆水或不澆水,中耕、松土、保墑、蹲苗,防止徒長,提早開花結莢。蔓生長豇豆在主蔓長至5-6葉或30cm左右時要及時搭架引蔓,矮生無蔓品種可省去搭架的麻煩。
2、花莢期管理
第1花穗以后要促進結莢和籽粒發育,防止早衰,因此肥水管理要以促為主。即在進入結莢盛期要保持土壤濕潤,每隔7-10天澆1次水。結合澆水追施1次嘉美海洋之星或贏利來15-20kg/667平方米,每10天葉面噴施800倍液嘉美腦白金、金點,以提高籽粒飽滿度和產量,采收盛期后易出現“伏歇”早衰現象,可于花莢期追施嘉美內鉀德8-10kg/667平方米,以延緩衰老,提高后期產量。
3、去雜提純
制種田去雜是保持種子純度的關鍵環節,開花結莢后長豇豆品種特征基本已經顯現出來,可在種子未成熟前進行多次去雜工作,采收時保證將性狀不典型的雜株及病株拔除干凈。
4、病蟲害防治
長豇豆制種田主要病害有炭疽病、銹病、煤霉病、根腐病、枯萎病和病毒病,蟲害主要為蚜蟲、豆野螟等。
(1)炭疽病 可用5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噴霧防治。
(2)銹病和煤霉病 可在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溶性粉劑600倍液、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等,隔10天左右噴1次,連噴2-3次。
(3)根腐病和枯萎病 可通過播種前每667平方米撒施50-120kg生石灰,或用70%土菌消可濕性粉劑3-5kg進行土壤消毒。發病初期可用5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50%多菌靈300倍液等灌根。
(4)病毒病 主要通過蚜蟲傳播,結合滅蚜進行防治。當在田間發現少量病株時,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噴霧。
(5)豆野螟 可用4.5%高效氯氰乳油30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20%殺滅菊酯2000倍液、Bt粉劑1000倍液或5%敵殺死2000倍液等防治。始花期和盛花期是防治的最佳時期,重點噴施花、蕾、嫩莢密集部位,一般5-7天于早上7∶00-10∶00噴1次。
(6)蚜蟲 蟲害發生期間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5000倍液等,每7-10天噴1次。
5、種子采收與貯藏
長豇豆不斷開花結莢,陸續成熟,應在豆莢變黃成熟后分批采收,過早過晚都會影響種子質量,故不可一次性采收。種莢及時在通風處陰干,脫粒,待種子含水量達到標準后裝袋,密封保存于陰涼干燥處,注意防鼠害、防潮、防蟲。
豌豆象成蟲在長豇豆鮮莢上產卵,對后續的種子貯藏造成危害。因此可在植株開花前和開花后用80%敵百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收獲籽粒曬干后,用80%敵敵畏50倍液噴拌種子。入庫前可用0.5%-1.0%的敵敵畏和0.1%-0.2%的敵百蟲噴霧,密閉72h后通風24h對倉庫進行消毒。待種子含水量達到要求(8%以下)后入庫保存,并注意保持陰涼干燥和防蟲防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