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孵化特點與環境控制詳解 全面掌握鯉魚養殖技巧
00
鯉魚屬產粘性卵魚類,產卵條件不像普通家魚那般嚴格,在流水或靜水中均可自然產卵,人工繁殖技術及環境控制與浮性卵家魚存在較大差異。
鯉魚的產卵季節
當水溫達到18℃時,鯉魚便可開始繁殖,魴魚則需水溫升至20℃。在長江流域,鯉魚通常于4月上中旬產卵。為提高產卵率并集中孵化,可采取以下催產措施:
- 淺水曬背,流水刺激:將池水降至20厘米左右,日曬半天后再注入新水。
- 移塘催產:將雌雄親魚分別放入網箱暫養約2小時。
- 人工催產:每公斤雌魚注射HCG1000國際單位或PG4-6毫克,雄魚劑量減半。
適時布巢及時取巢
魚巢用于附著魚卵,常用材料包括柳樹須根、稻草、莎草和棕櫚皮等。魚巢需具備細須多、柔軟、無毒且不易霉爛的特點。
鯉魚多在黎明前后產卵,持續至上午8-9時逐漸停止,可能延續數日。因此,布巢應在傍晚,并密切觀察產卵狀況,及時更換魚巢。
魚巢置放深度以完全浸沒水面且底部接觸泥土為宜,產卵過程中切勿驚擾。
鯉魚的孵化溫度要求
這是鯉魚孵化的關鍵環節,溫度越高發育越快,超過上限溫度可能導致全部死亡。
鯉魚在20-30℃時孵化效率最高,15℃為低溫臨界值,40℃為高溫臨界值。
鯉魚的孵化方法
生產上常用的兩種孵化方法為池塘孵化和淋水孵化。池塘孵化雖然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大,但能充分利用水面,減少轉塘麻煩。技術要點包括:
- 孵化池水需清潔且酸堿度適宜。
- 魚巢入池操作要迅速,避免陽光直射。
- 水溫正常時,魚巢入水10-20厘米,遇寒潮時可暫時下沉但不可沉底,采用流水孵化效果更佳。
淋水孵化又稱“干孵法”,是在室內通過淋水保持濕潤條件進行孵化的方法,其優點為水溫穩定且魚苗不易患水霉病,孵化率較高。室內溫度應維持在20-25℃,每1-2小時淋水一次,水溫和室溫差距不宜過大,相對濕度宜飽和。
通常3天后魚卵“發眼”,胚體在膜內扭動時,需及時移巢至水中,切勿延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