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成蛙飼養管理要點 水源充足防逃設施重要
幼蛙在經過一段時間培育,個體長到50~100克之后,就可進入成蛙養殖。
一、成蛙池的選擇與設計
成蛙比幼蛙的適應能力和捕食能力大為提高。因此,成蛙養殖場地面積也可大些,如各種天然積水池、坑塘、魚池、雜草叢生的洼地、稻田等,也可利用房前屋后的瓜棚、樹蔭、庭院的葡萄架下建池,或者空房、豬舍、地下人防設施等進行室內養殖。
牛蛙的飼養對水的需要量不大,但要有可靠的水源。
成蛙的后腿發達有力,不僅善于跳躍,還會掘土打洞,爬墻上樹。因此無論室內或室外的養蛙池,都要有防逃設施。牛蛙之善于跳躍,是基于站在可供用力的陸地或其他硬物之上,若在水中,則無用力之處,便無法跳起。
因此,為了減少防逃設施的成本,在蛙池周圍不留可立足的陸地,水深至少要在牛蛙后腿踩不到底的深度以上,則防逃設施只要高出水面50公分左右,或在建池時,池壁高出水面30~40公分,再在池壁上圍-圈向內傾斜的紗窗布即可。
在高溫季節,牛蛙喜歡棲息于蔭涼水中,蛙池周圍應多種高大樹木遮蔭,無樹木者,可搭蔭棚,大的池塘或洼地,還可在其中種值蓮藕或其他葉多葉大的挺水植物,周圍陸地多植花卉,既可吸引蟲蝶,又使整個飼養環境顯得優美。
牛蛙養殖池內都不應設置隱蔽的死角或洞穴。在自然條件下,它們可以利用隱蔽物或洞穴作為棲息場所或藉以逃避敵害的屏障。
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整個飼養池都是適宜的棲息環境,又沒有什么敵害侵襲,故沒有設置隱蔽場所和洞穴的必要。
相反,牛蛙長時間躲在隱蔽處,影響攝食和生長。成蛙若要在室外越冬,只需把池水加深到1米左右,不要搭棚保溫,也能安全越冬。
在有溫泉水或工廠余熱的地方,可以利用熱源進行冬季加溫養殖。
室內養蛙是高度集約化的養殖。為了充分利用面積,室內蛙池設計應分為淺水區和深水區,淺水區為蛙的棲息和攝食的場所,深水區為蛙游泳和接納排泄污物的區域。
淺水區保持水深10公分左右,深水區水深30~40公分,進水口在淺水區,出水口在深水區,進出水口成對角線。深水區只占整池面積的1/4到1/5,可設在池的一頭、四周或出水口附近。
二、成蛙半精養
利用魚池、洼地、稻田、藕塘等進行養蛙,由于面積大,蛙較分散,密度也不大,產量不高,一般多以天然餌料為主,顆粒飼料為輔的方式養殖,稱為半精養。
將體重100克以上的蛙放入以上大池或稻田,池中設幾個浮于水面的飼料臺,按精養方式那樣每天投飼。但由于蛙不容易集中攝食,有一部分蛙沒有吃到人工飼料,可用天然餌料補充。
獲得天然餌料的主要方法是燈光誘蟲。昆蟲趨光,對不同的燈光有一定的選擇性,誘蟲效果黑光燈優于日光燈,日光燈又優于普通電燈和白熾燈。誘蟲的時間可從4月初開始,至10月初結束。剛好是在牛蛙的最適生長期內都有蟲可誘,而蟲的多少也幾乎與牛蛙對餌料的需求量相吻合。
因此,若能很好利用燈光誘蟲,可以解決牛蛙的大部分餌料,白天再投喂少量配合飼料,效果更好。
誘蟲燈的位置設在離岸2米左右的水面上方0.3~0.5米處,周圍不應有高大的建筑物,以免遮擋燈光,收不到好的誘蟲效果。開燈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是傍晚開燈,誘蟲主要在上半夜,下半夜較少。若蛙多蟲少,也可通宵開燈。下雨、大風則不宜開燈。
半精養方式,牛蛙放養密度不宜過大,每平方米可放10~30只,視餌料條件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