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幼苗培育與管理技術詳解 全面解析不同階段培育要點
00
隨著人工養殖產業的快速推進,泥鰍養殖業發展迅速,這也促進了鰍苗產業的進步。以下是泥鰍幼苗不同階段的培育方法及管理技術,供您參考。
1、前期培育階段
根據水色調整肥料用量,可選用發酵農家肥或化肥如過磷酸鈣、尿素等,使水色呈現黃綠色,水深控制在30厘米以內,透明度維持在20厘米左右。
每日早晚各潑灑一次豆漿,每20萬尾泥鰍苗需用1千克黃豆磨漿。開食后的泥鰍苗可移至育苗池繼續培養,優先投喂輪蟲、水蚤等浮游動物。
同時,可搭配動物內臟、血粉、魚粉等動物性飼料以及米糠、豆粉等精飼料,每日早晚投喂兩次,初期日投喂量約為泥鰍苗體重的2%-5%。
2、后期培育階段
當泥鰍苗規格達到2厘米后,逐步加深水位至50厘米,繼續優化水質并投喂配合飼料,每日早晚各投喂一次,日投喂量為泥鰍體重的4%-10%。
依據水質、天氣及攝食狀況靈活調整投喂量,水溫15℃以上時,泥鰍食欲隨溫度上升而增強,25℃-27℃時最為旺盛,超過30℃或低于12℃則減少投喂甚至停止。
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培育,泥鰍苗體長可達3-4厘米,此時需分池轉入池塘飼養。池塘放苗前7-8天需用生石灰消毒,注水40-50厘米,并施加150-200千克發酵糞肥。
3、管理注意事項
滿足泥鰍苗開口餌料需求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剛孵化的泥鰍苗依賴卵黃營養,在卵黃耗盡后兩個月內以水中的輪蟲和水蚤為主食。
泥鰍有偏食和夜間覓食的習慣,可通過人工馴化改變其習性,逐步引導其適應人工飼料。
定期調節水質,每周換水1-2次,保持池塘水色“肥、活、嫩、爽”,最佳狀態為黃綠色。
每日早晚巡查池塘,注意泥鰍活動和水質變化,及時處理異常情況。
加強病害防控,定期清潔餌料臺并消毒工具,適時投喂預防疾病的藥物。
防范敵害和逃逸風險,定期檢查進排水口和池埂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