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傳染性漿膜炎防控指南:發病原因、癥狀識別與綜合防治措施
00
鴨敗血病又稱鴨傳染性漿膜炎、鴨疫里默氏桿菌病,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感染率高,若未能及時準確診斷治療,死亡率會顯著升高,給養殖戶帶來嚴重經濟損失。
一、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發病原因
鴨傳染性漿膜炎主要由病菌侵入鴨蹼的傷口引發。此外,飲用污染水源或食用變質飼料也是重要的傳播途徑,感染率高達90%以上,死亡率介于10%-80%,具體數值受鴨群抗病能力和診斷治療的及時性影響。
二、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臨床癥狀
病鴨通常表現為眼鼻分泌物增多,呈黏液性、漿液性或膿性,伴隨運動障礙,例如行走不穩、倒栽跟頭、伏地不起或雙腳麻痹。后期可能出現腦神經癥狀,如頭頸震顫、抽搐、痙攣、擺頭或腳弓反張,此類癥狀的出現往往預示高死亡率。在散發或亞臨床病例中,典型癥狀較少見,可能僅表現為綠色或水樣糞便、輕微的眼鼻分泌物以及神經癥狀。
三、鴨傳染性漿膜炎的防治措施
日常管理中需避免運輸、驅趕等應激因素,定期清理雛鴨活動區域,避免尖銳物品傷害鴨蹼。同時加強飼養環境和工具的清潔消毒,合理搭配飼料,提升鴨群免疫力。
嚴禁從疫區和發病場引進種鴨,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可通過菌苗免疫預防,當不確定病原血清型時,建議選用多價疫苗。
發病群體應及時用藥治療,根據血清型差異選擇合適的藥物組合,確保足夠劑量與療程。臨床經驗表明,0.025%-0.05%的磺胺喹惡啉鈉能顯著降低死亡率,喹喏酮類藥物療效顯著,對未出現神經癥狀的個體注射林可霉素或氟苯尼考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