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場全進全出飼養技術詳解與成功實踐
所謂的“全進全出”是指在同一區域內僅引入同一批次、日齡以及體重相近的生長育肥豬,并且在出欄時同時全部清空。
在執行“全進全出”的過程中,需要挑選生長發育均勻一致的仔豬,提供優質的飼料和充足的采食空間。同時,在日常管理中應將公豬與母豬、強壯豬與瘦弱豬分開飼養,加強疾病的預防和保健措施,從而實現豬群同步出欄。
當前“全進全出”面臨的問題
部分豬場仍采用大通間式的設計結構,缺乏分區管理功能,導致即使某批次豬轉出后,其他批次依然在同一區域飼養,無法真正落實“全進全出”。
此外,部分同批次豬中因疾病或其他因素導致生長速度較慢的弱豬,即便未達轉欄標準,也可能被留下繼續飼養,這同樣違背了“全進全出”的原則。
確保“全進全出”制度順利實施
1. 小單元設計優化豬舍布局
一棟豬舍可規劃多個獨立單元,每單元內設置雙排或多排豬欄,南北方向排列,單元北側配置走廊,類似于火車軟臥車廂的布局。如此一來,任一單元封閉消毒時不會干擾其他單元運作,值班室和飼料間可安置于一端或中部。
例如,一個年產能達萬頭商品豬的養殖場大約需要600頭基礎母豬,平均每頭母豬年產2.2窩,每周產24至26窩。因此,一個產房單元按照24至26窩規模設計。母豬分娩前7天進入產房,哺乳期35天,加上空圈消毒7天共計占用49天,故需設置7個產房單元。
斷奶后的仔豬繼續原窩轉入育肥區,每窩分配一欄,則每個育肥單元同樣需配置24至26欄。仔豬育肥周期為35天,加上空圈消毒7天合計42天,因此需布置6個育肥單元。
其他類型豬群可根據飼養周期、空圈時間和每圈飼養數量計算所需單元數。
2. 徹底完成轉欄后的清潔與消毒
轉欄完成后,首先利用高壓水槍全面清洗豬舍內部,包括豬床、食槽、通道、墻面及天花板,尤其注意清理糞尿溝。隨后使用2%-3%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噴灑消毒并沖洗干凈;再選用另一種消毒劑(如復合醛類)進行二次噴霧消毒,再次沖洗;最后通過福爾馬林和高錳酸鉀進行密閉熏蒸消毒。
確保消毒時間與空欄時間累積達到7天后方可重新引入下一波豬群。不同豬場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消毒方案。
3. 科學處置弱豬
針對未能達標轉欄的弱豬,需依據具體狀況作出妥善處理。對于病情嚴重且難以治愈的豬只,應果斷淘汰;經過治療但仍不具備經濟價值的豬也應及時淘汰,切勿滯留原圈繼續飼養。
“全進全出”作為現代化豬場的基礎性管理制度,其執行效果直接影響疫病防控成效及整體生產收益,務必確保制度得以有效施行。